「青年守則」
一、忠勇為愛國之本
忠於愛民愛國的義務,義務擺在權利之先。
勇於知恥革新的奮鬥,奮鬥時能勇往直前。
忠於為人群犧牲奉獻。
勇於為社會發憤圖強。
「忠」-誠誠懇懇的待人,踏踏實實的做事,熱愛社會人群。必不辭艱難困苦,奉獻犧牲,非常時期,更加熱愛國家。
「勇」-不是膽大而已,知恥才近乎勇
忠勇-忠與勇兼備於一身,就大為難得了,姑舉一例如下:文天祥在南宋末年,力撐危局,不屈不撓,屢敗屢戰。最後進兵潮陽,為元將張弘範所俘,禁閉在燕地三年。
二、孝順為齊家之本
孝敬父母尊長,誠心奉養。
順其意向志願,力求實現。
自律自助,減輕父母操心。
自重自愛,增進家庭和樂。
「孝」-孝道是人之大倫。小自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可毀傷」:大至「繼志述事」完成父母的志願;中至供養衣食,順從意願,保持父母心情愉快。全都是孝行。
「順」-孝和順原為二義,「孝順」則為一合辭,沿用至今。順是服從。古禮子女須服從父母,不得違犯。但也得遵守中道,不背人性,不違自然,才符合孝的本義。孔門即主張「大杖則逃,小杖則忍」。
大孝養志-人如能時時以父母之心為心,以父母之志為志,成就無論高低,都是大孝。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,仍然事奉前朝殷代的後人,不急著建立自己的王朝。拚命搞計劃經濟,讓百姓過富庶的生活。武王繼文王為帝,周公旦繼武王以輔佐兒皇帝成王,依然「繼志述事」,完成文王遺志。史家稱道武王和周公為大孝。
三、仁愛為接物之本
仁厚深植,能孝悌忠義,慈悲誠信。
愛心廣被,顧家人親族,鄰里眾生。
仁而兼備智勇,處處以立人達人為志。
愛先盡其在我,時時以關懷體念存心。
「仁」-仁是愛心與關懷,孝、慈、忠、恕、禮、義等等都是表達愛心的德目-行仁的途徑。
「愛」-仁者愛人。但愛人以德。泛愛眾-愛的最初對象,自然是家人親族、街坊鄰里。但不以家人親族和街坊鄰里為限,要能博愛眾生,及於萬物。
萬有有情-先民所標榜的大同社會,該是和平的、自由的、感情的、福利的。人類有情,不但愛我父母,愛我親族街坊:而且由近及遠,由人及物,所謂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有愛物」。甚至由於愛生物,進而愛及無生物。不止於「親不親故鄉人」,不止於「故鄉的泥土芬芳」,不止於故居的一瓦一磚,一花一草都有情,甚至於宇宙萬有,莫不有情,無不可愛。這是國人優美文化薰陶得來的崇高的思想。
四、信義為立業之本
立信,要從個人不失信開始。
守義,得以社會公益為依歸。
人有賢愚,總要立業,為了謀生與回饋。
事無大小,須合信義,以求發展和繁榮。
「信」-「民無信不立」,人無信不立。活在群體社會中,讓人人信得過你,便是你最大的本錢,和前途的保證。
「義」-「義者,宜也」。客觀認定是堂正正的正當性,就合乎義。「當營則營,當取而取,便是義」。這個「當」字,指因地因時因事因勢的多方考量,是客觀的認定結果。這個「義」字,則是正正當當的決定或行為。
信義-簡單說,指客觀公正,少有不合理的偏私,讓人人都相信得過的態度。是個人作人作事和待人的本錢,也是政府施政的本錢。信義的建立,不在言詞巧辯,而在踐履篤行。
五、和平為處世之本
和平存心,尊重對方,盡其在我。
平心論事,相對衡情,嚴守中道。
化除主觀、情緒與情感之干擾,以符合客觀理性。
磨練忍讓、包容與妥協之修養,以化解怨憤對立。
「和」-指和諧、調和、適合、恰當、恰如其份、恰到好處、態度從容等義。
「平」-指平衡、平均、平凡、平和、平順、平常、平安、平允(公平)、和平等等。
和平-和而且平,是處世的寶典。「處世」-人與人相對待。人類無法自外於群體生活。世人已近六十億之多,相逢便是有緣,惜緣便應該和睦相處。和睦是為人,亦正是為己。先民設教,旨在和平。人人相處之道,恰正是倫理的基本態度。
六、禮節為治事之本
人無法自外於社會,相處最好以禮讓約束自我。
事有待合作於人群,分工務須以節度接納他人。
人豈無賢愚之別,禮節終當為治事所仰賴。
事必有大小之分,治事自當以禮節為始基。
「禮」-「禮也者,理之不可易也。」人類是富於幻念(理想)的動物,「禮」的制定,旨在指導知識份子的言行舉止。而知識份子承擔著化育的責作-社會的教育,幫助社會大眾把禮融入日常生活。所謂「克己復禮」,就在於平抑個人的衝動,使合於群體的協調。大家得過安定的生活,社會自可因而安定。三禮-指周禮(周官)、儀禮和禮記。周禮記載周朝的典章制度。禮記所論屬原則問題,譬如其中的「學記」,可算得各級教育法規的母法。而儀禮所記,則是周朝人起居坐臥,婚喪慶典的各種儀節。
「節」-節制之義。人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最好都不要「逾越節度」。如竹之有節,如書之有章節,如骨骼之有關節,故「一定之度數曰節」。中庸有云:「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。
禮節-簡言之,即是一部不成文的「國民生活須知」,指導人們言行舉止、起居坐臥、婚喪慶典、待人接物等各種規矩。
七、服從為負責之本
瞭解在處境中的角色,樂意配合而服從。
不忘屬於份內的義務,主動盡心以負責。
服從不背良知正義,為策群力。
負責莫忘潛移默化,以竟事功。
「服」-指信服、佩服。不嫉妒、不鬥氣、不逞強。「得一善則拳拳服膺」(中庸)。「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」(孟子)。
「從」-指聽從、順從。不自以為是,不為反對而反對。「從善如流」(左傳)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」(孔子)
「服從」-指信服而樂從,絕非懾服而盲從。能夠凝聚各方力量,以共謀群體(家庭、機關、團體、學校、國家等)的福祉之人,必獲社會大眾的服從和擁戴。此外少數得服從多數,個人要服從群體,下級須服從上級。
八、勤儉為服務之本
勤可以裨益健康,增進績效,累積社會服務的成果。
儉可以耐得窮苦,聚財求知,厚植個人服務的根基。
勤可以教你惜福感恩,不至於虛度此生。
儉可以教你惜物愛人,不止於澤及當世。
「勤」-日常生活,煩瑣得很。唯有一個勤字,可理得出頭緒來。勤可以補拙,可以增加做事的效率,也可因勞動而增進健康。立身社會,能勤便是成功的基礎和保證,因為經常在勤勞中,能自然養成負責的精神。勤,要從「黎明即起」開始。
「儉」-在個人能知道感恩,知道惜福,導致富有。在社會,能愛惜物力,因為地球的資源有限。儉能成為杜絕亂源的主要原因之一,因為儉德導引人耐窮保富。警覺到戒貪的重要,不至因饑寒而起盜心,不至於淪入虛榮靡爛之途,因而去貪贓掠奪,胡作非為。
勤儉與服務-例如節約一點個人體能,必有助於持續服務,和必要時候的衝刺。如能勤勞於個人的角色任務,則是再忠實不過的服務,也是社會大眾生活之所需。如能節約一點消費的物資,等於為大眾留一點餘裕,也算是間接的回饋了。
九、整潔為強身之本
整理儀容衣著居室,務使不見凌亂,觀瞻舒坦。
潔身自好排拒污染,力求表裡如一,身心俱爽。
善為支配時間,注意條理層次,掌握做事績效。
兼顧心理健康,以及環境保育,謀求社會健全。
「整」-整整齊齊,有條不紊。包含儀容、服裝、起居、工作環境、時間觀念。以及做事的條理層次等多方面。
「潔」-包含內在的純潔,和外在的清潔。在儀容、服裝、居室、工作環境都需要「整齊」的同時,也同樣需要「清潔」。他如支配時間,處理事件也同樣需要簡潔而明快。在人們內心世界裡,思維的純潔,心理的健康,情感的純正,在在都離不開一個「潔」字。能潔,必然更好。
「整潔」-整與潔同等重要,整與潔也同時重要。
十、助人為快樂之本
施者要發自誠心,自己量力。
受者能不受傷害,保全尊嚴。
精神和物質並重,
時間與空間恰好。
安樂-人生所求,不過安樂。但安樂不可得兼。聽歌吃酒、划船飆車,樂而不安。閉門枯坐,閱報看家,安而不樂。古人教訓我們,「為善最樂」。如能認同,則可能快樂而又不違背平安,因為助人恰也是為善。
助人之道-如何幫忙他人,則有若干基本原則。一是盡心盡力。不做超越一己心力的奉獻,以免自己受累,反成為父母或他人的負擔。至如面臨大義大節,不惜捨身,那是特種情形。二要保全受助者的尊嚴。換句話說,不要當做施恩示惠,不要當作救濟施捨。最高的典範,是堯傳帝位給舜,他說:「天之曆數在爾躬」(上天的意思該輪到你了)。他不說:「我把位子傳給你吧」。三要兼重精神與物質,幫忙萬不可忽略精神層面。曾文正公把「屢戰屢敗」,顛倒一下,「屢敗屢戰」便鼓舞了士氣。宗教家的一句話,便可能挽救一條性命。大將軍的一個手勢,便可能給戰士們百倍的勇氣。老師的一句話,可能令學生茅塞頓開。甚至長者偶一言語,也可能有莫大的啟發。常人在心情沮喪時,所需要的並不是物質或金錢。四要「及時」,適時的幫忙,助人的效果更大,自己的安慰和喜悅也更大。
十一、學問為濟世之本
學得會,問得清,吸收一般的知識技能
|是個人生活的保障。
博學之,審問之,深知相關的專業學問
|乃濟世淑人的基礎。
「學」-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,尚有三樁宋學好,學習是終身的事。專門的學術要學;專業的知識和技能、也要學。而生活的常識,尤其要學。生活的常識包含作人、作事和待人的道理,包含與生存空間相關的歷史沿革,和環境。包含世界的現況和未來。例如作人要知道人的本性,待人要知道人的習性和個性。作事連換一個電燈泡,或為水龍頭換個橡皮圈,都要學。都是多學為好,為更好。「積財千萬,不如薄技在身」|人人要有謀生的技能。
「問」-從前有位老師教導W同學,「不懂就查,不懂就問」。查,指查字典和查類書。問,指問老師,也問同學。偏偏W同學一不愛查,二不愛問。直到W他自己
「學問」-學問還可以「到處留心皆學問」中得來。學問可提升作人的境界,可增強作事的基礎,也可能純化待人的能度。「縱一字不識,還我堂堂正正的做一個人來。」
十二、有恆為成功之本
用能常能久的力行,來磨鍊有恆。
用全偏階段的完成,來追求成功。
有恆靠自強不息,像愚公移山,像滴水穿石。
成功賴克服懶散,能砥勵德業,能排除萬難。
「恆」-能常能久叫作有恆。恆的基礎建立在堅強的意志、無比的耐性、和超人的毅力。恆的功效,在於持續不輟的努力,和執著的謀求發展。
人的一生,離不開修己、待人和作事,關連到這三件事情的成功與改善的,是這本守則全部各節的指導。建議讀者讀完十八個章節後,把它們從頭再看一遍,建議青年朋友們多看兩遍,最好把每一條守則最前面的四小行文字,納入記憶,而且身體力行。成功最主要的條件,是守則的這一條-有恆。
十三、知恥為勵志之本
知恥是道德規範,能養成羞惡之心。
知恥是奮發動力,導引你力爭上游。
中華習俗之美,在養成國人知恥。
中華習俗之善,在導引行己有恥。
中華民族在本質上應屬一流文化的民族,中華民族的子孫們不能不立志做一流的人類。作人的道理,在知識份子說,儒家的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便是一套完整的教程。在社會大眾說,有著優美的傳統文化的薰陶,更有著善良的風俗習慣的化育。文化和習俗,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潛移默化的功能。例如鄉下孩子從小就勤勞工作,因為長輩們從小勤勞做工,他們也學會了「好孩子不吃十年閒飯」。販夫走卒能發願(立志),為改善家人(特別是父母)衣食的供養而努力。智能稍為高些的人,大多有出人頭地的願心。高知識水準的人,更有些人立志以天下國家為己任。
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」。興言挽救沉疴,培元固本,必先喚醒「知恥」的意識,重建「知恥」的精神。「人有(知)恥,則能有所不為」。「風俗之美,在養民知恥」,人如知恥,不會輕易貪贓、枉法、偷搶、姦殺、飆車、賄選、黑金掛鈎、超貸、包賭、包工程、包娼、殆忽職守、喪失人格、改變了人性等等。「無恥,則無所不為。」人若喪失羞惡之心,上述種種罪惡,也就無所顧忌了。
十四、誠敬為進德之本
誠是知德源頭,要內外如一,先忠於自我。
誠是人道動力,能精誠所至,必取信萬方。
敬則心存戒懼,坦蕩光明,最能付出情義。
敬則全力投入,注意集中,高度擔當責任。
誠是宇宙恆動的原動力,所謂「至誠無息」、「誠者,天之道也」(中庸)。誠是人類道德的基礎,所謂「誠之者,人之道也」(中庸)。誠有無比的感化力,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誠也是真實無欺、是智慧、是仁愛、是力量、所謂欲修其身、齊其家、治其國、平天下,最先一步要能「誠意」。
敬字今解-心不外放,自我戒懼,坦坦蕩蕩。待人忠實,有情有義,表裡如一。做事負責,注意集中,認真投入。
十五、智慧為精進之本
天道無止息,天行健,四時行,百物生。
人道貴精進,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
超越過來人,擺脫既成藩離的局限。
突破舊基礎,開拓明日創新的契機。
智慧是來自歷史所累積,包含經驗知識技能和學問,智慧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普遍的能力,往往來自超感覺。智慧分析來說,包含人類的記憶力、理解力(如了解、引申、暗示、啟發、比喻等)、分合力(如分析、組合、分辨、綜合等)、想像力(如聯想)、創造力(發明、創新)、調適力(如適應、融合)。智慧也包括對於自己的了解,據以決定一生的規劃。比如確知自己的知能、體能和意志力如屬上智之人,就不能糟踏上天的傑作,要走向人群前面,走向時代的尖端。
十六、中道為理性之本
執中能理性抉擇,不偏一端,不偏於折中。
理性得因勢制宜,因地制宜,因時而制宜。
執中是自我節制,要冷靜思考,不固執己見。
己見指主觀左右,或情緒干擾,或情感蒙被。
人類生活,總難免許多干擾,影響思慮或判斷。諸如自以為是,堅持成見,情感激動,情緒不穩,看事不明,認人不清,料事偏執等等。很需要時時抱持客觀,刻刻保持冷靜,這種客觀冷靜的理性生活,其實早就孕育在我傳統的文化中。而中道尤為重要。
十七、倫常為人道之本
倫理功能,在建立生活秩序。
倫理精神,在凸顯精神價值。
秩序的維繫,依賴彼此尊重與自制。
生活的安樂,全靠相對感恩和盡份。
宗教、文藝、法律-是西方學人認為人類文化的三個起源,希伯來人貢獻宗教,希臘人貢獻文藝,羅馬人貢獻法律。倫理-中華民族貢獻的卻是倫理文化。宗教是人類遭逢苦難後的安慰或解脫。文藝是社會安定、生活寬裕後的消遣或提升。法律更是社會脫序、動亂後的強制接受的安定的力量。而倫理,接觸到人生問題的核心,起源在三者之前。在人人相處之時,今我與昔我對照之下,身處大自然之際,面對萬物之會,無往而不產生倫理的原則和倫理精神的問題。在個人,憑而激發情義,導使生活有溫馨、有品味、追求心安理得。在社會、憑而建立規範,導使群體生活有秩序、尊重他人、謙虛感恩、肯定精神價值。
十八、安樂為生活之本
安,有身體與心靈二途。
樂,有現實與精神兩面。
平安,指安全、友愛、寧靜與和諧。
快樂,指健康、關懷、捨得與嚮往。
人生所求,不過安樂。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期盼的,是平安、快樂、友愛、和寧靜。群體所期盼的是,和平、友善、互助,與和諧。籠統說來,就是安樂這兩個字。
安,有身體與心靈二途。樂,有現實與精神兩面。大同世界-堯天舜日的社會,追求的目標是和平、自由、福利、和萬有有情。在大同社會裡,只有關懷和照顧,沒有仇恨和衝突。只有尊重與同情,沒有欺壓和迫害。只有寧靜與和平,沒有傾軋和攘奪。只有自由與自在,沒有征服和勉強。這種理想社會的特質,歸納說來,也正是安樂二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