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|
||||
(一)發揚中華文化:
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傳統精神,與豐富的文化內涵,而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與其民族文化有密切的關係,因為教育是文化賴以延續與創新的動力,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,莫不與其民族文化具有密切的關係。因為教育不僅是文化內涵的一部份;而且也是文化所賴以延續與創新的動力。一個世代昌隆的門第,必有它賴以持家的寶訓;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,也必有它賴以立國的優良傳統。中國五千年來,聖賢相繼、德慧相承,匯積而成的典籍浩如瀚海,這些典籍正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結晶。中華文化氣息一代比一代淡弱,我們炎黃子孫必須深知中華文化精奧與固有的傳統美德。
中國人的宇宙觀,謂人類是天地之心,有聖賢,天燦自明,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,在文化方面最為顯著,文化是演變歷史哲學的盤石,中國文化,孔子講人道、墨子講地道、而黃帝老子則講天道,天道就是天與人要相合溝通,地道就是捨身救世,人道就是敦倫好義,老子是哲學,孔子是倫理學,墨子為社會學,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典、珍貴的文化遺產,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,是以古聖先賢之思想為範疇,是做人處世基本的修為。
(二)提倡傳統美德:
中國人注重倫理,它含有一種社會安定,政治組織的雙重意義,東漢光武帝之提倡節義,是治國的根本法則,如帝舜以孝治天下,蓋孝是治家的根本法則,而又是社會祥和的別號,而凝聚成一股團結的力量,「慎終追遠」、「源遠流長」便形成了家庭之縱的文化衝擊力量,孝父母、祖宗,四海一家,就可以為天地立心、為生命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孝大仁。
如果以一個字來表達中國的文化,那就是禮,禮是普及的、橫面的,禮的核心就是孝,孝是具體的、縱面的;縱面的可以傳承,橫面的可以擴大。孝是根源于天性,禮是來之于風尚,風尚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基本動力,天性是鞏固定庭的不二因素,中國文化的博大,是禮的功勞,中國文化的精深,是孝的溝通,先民的教訓,大都為上合天心,下洽人意,順乎自然,應乎人性,導引著人類的互動與相處,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質。
在全球東方文化風起雲湧,美國哈佛大學將我國的儒家思想列為重要課程,年一群諾貝爾獎得主,在巴黎討論世紀人類思想的出路,他們對各種文化和宗教,都有不同的雜音。唯獨對儒家思想,全無異議。年1993年,六千多位不同宗教的領袖們,集會於芝加哥,通過一份「世界倫理宣言」,宣佈了四大承諾,無一不是儒家兩千多年前的主張,因此,國人必須珍視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美德,並應肩負傳承與宏揚的使命。
學者
中華世界大道總會-中華文化推展委員會 敬啟